在老街窄巷的甪直鎮東市上塘街,一座150余年的蘇州老宅,上書“光影墅文化空間”的招牌,氣質古樸又時尚。古鎮居民聚在“岷峨書房”的雅室里,聊李青蓮、蘇東坡,侃卡爾維諾、辛波斯卡……這座家門口的“文化客廳”,讓厚重的文風在街巷、在民居活色生香地扎根、生長。 光影墅的發起人蔣理去年底獲中宣部、農業農村部評選出的“全國鄉村閱讀榜樣”,他的光影墅作為因時而興的共享閱讀空間,讓越來越多的讀者收獲詩意盎然、書香氤氳的心靈之樂。 閱讀“活”起來,吸引村民共讀共成長 光影墅中的“岷峨書房”,典出自蘇軾詞“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蘇東坡的故鄉是四川眉山,故有此“歸去來兮”之嘆;眉山亦是青年蔣理的故鄉,出川求學至北京,他畢業后以筆謀生,做過十年的記者;再后來拾起相機走四方,做攝影網站,以世間美景為友。2015年,他和愛人初來蘇州,計劃清單上雖還沒有“光影墅”的名字,卻早已深埋下了“聽雨看云讀書”的愿望。 時光恒流,書舍常新。蔣理設想中的這一方書香天地,如唐解元之桃花塢,姜白石之垂虹橋,陸天隨之浦里,范成大之石湖,是個人精神理想的寄托之所,也是與更多人詩酒唱和,一同體驗閱讀魅力的文化空間。2018年,光影墅改造完成,如蔣理所期待的那樣,保留了老宅的樣貌,又以攝影、旅行為主題,把更多的可能呈現給讀者。他希望,通過建設圈層和社群,提供多方式多形態的閱讀,讓人們在這里感受文化的詩意和美好。 “每年我們都會舉行50多場文化活動,葛劍雄、陳尚君等知名學者、教授都來過這里,為大家領讀、解讀?!笔Y理不遺余力地開拓當記者時的人脈,通過講座、售書會等形式,邀請全國眾多文化學者、作家和高校教授前來分享傳播歷史文化。岷峨書房里開設“光影文化講堂”,帶領鎮上居民和五湖四海的游客、書友解讀甪直、感受江南,小小的古鎮,一時書香流芳。 在光影墅,文化格調并非不可理喻的“高級”或無法跨越的“門檻”?!皩θ耖喿x而言,普及非常重要,因為有時候文化會讓人產生畏懼,邁不出第一步?!笔Y理對此很有體會。一開始,鎮上的居民不愿意參加光影墅的活動,知名的教授來作講座,聽眾甚至只有三四個人,場面尷尬。蔣理理解他們的擔憂:與名家面對面,談的會不會都是陽春白雪?自己能不能聽懂?于是,他挨個兒給鎮上的人打邀請電話:“今天活動,講的是我們甪直的祖先/習俗/文化,要不要帶小朋友來聽聽?” 當閱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候,人們對閱讀的興趣也就水漲船高,而大師們也用深入淺出的文化體驗拉近了和大眾的距離。復旦大學教授、長江學者劉釗是古文字研究專家,他結合“甪直”地名,講述“甪”字在古代形成和演變的過程?!霸瓉砦壹亦l的名字,和中華文明有這么深的聯系!”聽眾如云,其中不少人給蔣理寫信留言,感慨在小鎮上就能享受到如此文化盛宴。 “通過社區公眾號引流、政府的第三方服務購買,以及光影墅自身的文化口碑,我們吸引了眾多古鎮居民和大量來自蘇州、上海的文化愛好者,已經形成固定的受眾人群?!笔Y理說,每一次人們在收獲文化時眼里所露出的欣喜和渴求,就是他的不竭動力。 知行合一,閱讀觸角延伸到大地 走進光影墅,木質書架上排布著眾多與蘇州相關的文學、短章詩歌。這里歷史文化深厚,名人大家輩出,對于愛好江南文化的蔣理來說,深挖空間無限。而甪直這座古鎮,從陸龜蒙、皮日休,到王韜、葉圣陶,千百年來文脈未曾斷絕。越是扎根于此,蔣理就越想要去了解甪直,解讀甪直:身處的街巷究竟緣何存在?去過的古橋經歷過哪些風波?他邁開腳步,帶著更多人從書房出發進行實地走訪,與傳統文化零距離接觸。 晚唐詩人、“甫里先生”陸龜蒙,晚年隱居甪直,潛心農事,寫下了許多心系民生的詩文雜著,被魯迅譽為晚唐“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復旦大學教授陳尚君曾在光影墅為讀者講述皮日休、陸龜蒙在甪直唱和的往事,闡釋唐代蘇州文化景觀,讓很多來自古鎮的讀者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家鄉曾是大詩人的隱居之地,醉心于兩袖清風、憂心家國的名士風骨。因此,蔣理緊接著組織了一期活動,邀請大家一起探尋保圣寺。作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保圣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寺內西院筑有陸龜蒙墓,墓前保留了“斗鴨池”“清風亭”“垂虹橋”等歷史遺跡,古韻悠悠。那一天,大家觀看了寺內盛名已久的千年銀杏,品讀善本古書《甪直保圣寺唐塑一覽》《吳郡奇跡:塑壁殘影》?!敖Y合本地的文化,看看100年前的老書,1000年前的唐樹,意義非凡?!笔Y理說,“很多時候,我們和文化的距離很微妙,越是靠近,越可能會忽視。帶著大家在閱讀中重新認識家鄉,也會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div> 在葉圣陶曾經執教的古鎮上,再讀《倪煥之》《稻草人》《潘先生在難中》等不朽名篇,感受先賢至善至誠的人性光輝;路過清末教育家沈柏寒的故居,聆聽詩書傳家的古訓,追憶樂善好施的義舉……甪直橋多,被稱為“中國古代橋梁博物館”,蔣理對當地所有古橋的歷史、特色進行了整理,讓生活在這里的居民、來這里的游客都能在一座座古橋的探訪中,捕捉到江南水鄉的生活舊影,尋找古橋、橋碑、橋聯和它們背后的故事。很多人的積極性都因此被調動起來。有的家長,最初只是陪孩子來參加活動,卻意外知道了家族的歷史和祖先的事跡,從此成為傳統文化的忠實粉絲,開啟了人生的“AB”面。 文化是延續,亦是熏陶。在甪直,做小生意的老者,可能會在晨曦的霧靄中,隔著石橋邊的炊煙,拿出一本線裝書,開面館的老板,可能書架上都是關于哲學的書?!斑@就是江南的厚重,藏在街巷里,藏在民居里?!笔Y理說,選擇甪直的意義,就在于這一方書舍間,遇見知己兩人,共話一曲江南和遠方。 打開視野,好的閱讀是“雙面繡” 在蔣理看來,無論是傳統的紙質閱讀還是個性化的新閱讀,閱讀的真意始終是品味文化,并從中汲取力量、尋找方向,“換句話說,我們閱讀別人的人生,來獲得如何過好自己生活的經驗?!?/div> 在光影墅,他看見閱讀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改變人。 讀詩,讓甪直鎮的一群全職媽媽發現了自身對中國傳統古詩的深愛。以前除了接送孩子和做飯,她們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追劇、打牌打麻將,蔣理于是建議她們從育兒的書開始閱讀分享。如今,她們每期讀詩會都不落下,還利用業余時間共讀經典,讀完每一章后,每個人都踴躍地分享閱讀感受?!坝腥藥еx,有集體感歸屬感,就像把心里這層紙捅破了?!眿寢寕兏嬖V蔣理,通過閱讀,發現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自己。 口中講述著跌宕起伏的故事,內心自然也思潮起伏。在光影墅,集體閱讀、討論的過程本身就是釋放情感和增進關系的重要時刻。許多相識或不相識的人相聚于此,分享讀過的書,拍攝的照片,到過的地方和遇到的軼事,或唏噓感慨,或剪燈一笑?!芭d起之時,就就著月色和星辰干一杯?!笔Y理感慨,“即使今日之前,素昧平生,明日之后,遠隔山岳,但閱讀從不辜負年華和相逢?!?/div> 讓更多人聽到自己,其實是一個“打開”的機會,去掉“遮蔽”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為此,蔣理推出了“讀聽走講”四位一體的閱讀方式:除了共讀經典、在“光影文化講堂”與名家面對面、從“光影走讀”中走訪解讀文化,還要通過身體力行進行傳承,讓更多人感受文化的魅力。幾年來,他組織的“我在家鄉講國寶”“我在家鄉講古橋”“我在江南講敦煌”等眾多公益活動已經形成了品牌和口碑。 “一個好的閱讀空間,應該像雙面繡。遠道而來的朋友能在這里讀到蘇州文化,蘇州人能從這兒了解外面的世界?!?021年5月,蔣理成為第三期“敦煌文化守望者”,在敦煌生活學習,寫成《敦煌守望四十天》一書,帶領讀者重返歷史現場,了解敦煌石窟藝術之美產生的時代根源,走進神佛、帝王、英雄、凡人的故事。如今,雄奇深邃的敦煌文化也來到了光影墅,有蔣理引領,那些壁畫、佛像不再神秘而不可觸摸,而是作為真真實實的審美對象,讓古鎮居民和眾多文化愛好者領略到文化交融的魅力?!按蛲ㄩ喿x的秘訣在于追問:它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聯系?”蔣理說,“一旦打開閱讀的視野,文化不陌生,不遙遠,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血脈相通?!?/div> |